科研进展

《卫报》就冰芯定年研究成果进行报道

来源: | 作者: | 日期:2020-07-10 02:04:39 | 阅读: 653

近日,《卫报》(The Guardian)报道了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王飞腾等发表在《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》上冰芯定年相关最新研究成果。 

冰芯是研究过去气候环境变化信息的重要载体,不但记录着过去气候环境各要素的变化,同时还记录着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。冰芯定年作为冰芯研究的前提工作,在冰芯研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,并直接关系到冰芯记录的可靠性。冰芯定年的方法有多种,其中放射性物质参照层位法由于检测方便、年代准确,被广泛应用到南北极及中低纬度冰芯的定年之中,特别是1963年全球核试验和1986年切诺尔贝利核泄漏事件均在冰芯定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。 

20113月,日本福岛核事故导致大量放射性物质泄漏,这些放射性物质能否沉降到冰川表面?在成冰作用的过程中,经过以融水淋溶作用为主的后沉积过程影响后,能否形成稳定记录?上述问题备受冰川学界高度关注。王飞腾等研究发现,通过在中国西北地区天山和祁连山的4条冰川采集了雪样,并结合西安、兰州和乌鲁木齐的地面大气监测资料,系统研究了日本福岛核事故放射性物质传输、沉降和在冰川记录形成的过程。研究发现,放射性物质在发生泄漏后二周左右时间即可传输到中国西部,沉降到冰川表面,然后这些物质经历过成冰作用后,最终在冰川中形成了稳定记录。 

《卫报》以“揭秘雪冰中福岛事情”为题对该研究进行了报道,认为本研究所发现的“福岛参照层”将和切诺尔贝利核泄漏事件一样,成为冰芯定年的重要参照层,未来将在北半球冰芯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。 

该成果以The fallout from Fukushima Daiichi Nuclear Accident profiles a new dating reference in the ice and the comparison with the Chernobyl accident为题发表在《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》上。成果第一作者为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王飞腾研究员,明镜博士、Ross Edwards博士(美国)、李忠勤研究员、王宁练教授共同参与该项研究。 

该研究获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(A) (XDA2006020103, XDA20040501)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(41721091)和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课题(SKLCS-ZZ-2019)等共同资助。